第152章 152魏地之变(4k)
“齐国援军有八万人,赵国援军有七万人,魏军还剩五万人。”司马宣眉头微皱,但是只是一瞬间的变化,几乎没有人能够察觉到,现在的苴军只剩下五万人,如何能够抵挡二十万的大军?
这是很让人头疼的事情,说真的,司马宣觉得打不过。
但是她是不能够说打不过的。
凡以弱胜强者,未战先言己胜,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士气。
胜利的基调才能够奠定。
“二十大军?”司马宣语气稍转,“弹指间便可灰飞烟灭!”
司马宣霸气的话让大帐内有些低迷的士气顿时回转,在他们看着杜预又有了办法能够解决敌军。
不过这是很正常的事情,毕竟要是以人数的多少来论成败的话,那么还要将军有什么用呢?
“不过既然卫国竟然答应了齐国的过境,看来也是不怀好意,干脆战后一起收拾了算了。”司马宣大放厥词,虽然她不知道怎么办,但是办法总是有的。
“李戬和刘邦留下,其余人都散了吧!”司马宣随口说道,“破敌之策,吾已有计。”、
“是!”诸将纷纷告退,只剩下李戬和刘邦二人。
“君侯有什么安排?”两人连忙问道。
“没有安排,我不知道怎么打败敌军。”司马宣直白说道。
啊这!
李戬和刘邦二人都有些意外,丝毫没有想到自家主帅会这么说。
“凡以弱胜强,都不能够说自己不能赢,一定是要说自己能够赢,如果连我都没有赢的想法,那么军队的士气便要崩溃,人心也会溃散。”司马宣平静地说着,“我们虽然不弱,但是却是少数兵力,敌军兵力四倍于我,对于我来说,压力也是很大的。”
苴军驻扎在棐林,魏军驻扎在大梁,赵军驻扎在黄池,齐军驻扎在雍丘。
说实话,机会还是有的。
“不过如果只是看总兵力的话,确实是如此,我军毫无胜算,但是。”司马宣话锋一转,“敌军和我军的比例不是这样算的。”
这话让两人李戬和刘邦不由有些疑惑,不是这样的,那么是怎么样的呢?
“敌我兵力比是五万对五万,五万对七万,五万对八万。”司马宣说道,“他们还不集合在一起,便就是想着合围我们。”
“我们要做的便就是先破齐军的八万人。”司马宣继续说道,“只有这样士兵们能够有足够的信心却解决咋赵军和魏军,而且我接到一封信。”
“先前宋国加入战争,而现在宋国已经被韩国的予页上将军击败,现在韩国的予页上将军不仅仅只是韩国的予页上将军,而且还是宋国的予页上将军。”司马宣接着说道。
当然她是没有收到信得到,她只是在梦中杜预对她说的。
不得不说这种能力真是方便快捷,传递消息什么的简直快多了!
还能顺带那个什么的,咳咳,这个不正常的事情跳过。
这其中是有一个关键的消息的,那就是齐军的八万人很有可能快要缺粮了。
司马宣得出的结论便就是这个。
齐军的粮草怎么运?
一路是水运从宋国经过,一路也是水运,是从卫国经由魏国运来的。
现在断了一路,那么就只剩下了另一路。
而这另一路也很快会因为宋国的战败而断掉。
八万人消耗的粮草何其之多,虽然没有三十万人之多,但是也是不少的了。
说实话,苴国都采用竭泽而渔之计了。
其他国家能够好到哪里去?
这个事情也便就是这个样子的,情况也就是这么一个回事,毕竟这其中也是需要有所平衡的。
苴国的底蕴还是不行,不像其他的国家,地盘大经营已久的国家,能够有很多的资源累积,他们打得起这么久的战争。
这个也算是对苴国开的挂比较多的平衡。
毕竟要是其他国家国力无比强大的话,就算是有多少天才在苴国都是没有任何用的。
即便是巴蜀之地再富庶,钱财也是会耗尽的。
战争拼的是什么?
这是一个很综合的东西。
杜预将这一切都归纳成为了势。
一切的行动都是为了势的累积。
而一个国家也是有着势的存在,势高则盛,势低则衰。
势是什么?
这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。
这么来说吧!
所谓的变化改革,便是因为势开始变低,国家开始衰落而进行的。
所谓是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
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则变化,变化则通达,能通达,则能恒久。指事物发展到了极点,就要发生变化,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,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。道行不通时选择变化,变化了后就会豁然开朗,行得通则可以长久。
《周易·系辞》下:“神农氏没,黄帝尧舜氏作。通其变,使民不倦,神而化之,使民宜之。易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是以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。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,盖取诸乾、坤。”
神农氏死后,黄帝尧舜相继继位,不但传承神农氏的治国道理,而且针对国内具体的大环境加以变化,使百姓丰衣足食,神农氏的治世之道变化后,百姓安居乐业;变化,当事物发展到极点的时候,便想到要加以变化,以求通达,随着通达而至的是长久.这可能是上天的庇佑,无往不利。
这句话正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发源地。其意思是指事物在时间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发生变化的。不过,更朴实的中国老百姓从这句话中,摘出了两个字,表达了更为实用主义的意思。那便是“变”和“通”二字,合起来,即为“变通”。变通一词,仍然极具通用性。告诉人们遇事不必死钻牛角,而应该懂得通融、屈伸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