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4章 124水淹大梁·上(4k)
这天下间有两位富商。
一位是范蠡,一位是白圭。
范蠡自然是不必多说,在定陶开始了自己的商业生涯,他三获千金,成为世贾,陶朱公的美称也由此而饮誉古今,留名青史。
后用计然七策帮助越国强大起来,而如今越国覆灭,他自然是开始隐退再次成为商贾。
而另一位白圭一手缔造了大梁城。
不过很可惜的是白圭并没有范蠡长远的目光,白圭的目光能看到大梁四通八达、条达辐辏带来的利益,却看不到魏国国力衰微后,没有名山大川的劣势,未预想到大梁此处将要成为四战之地。
没有预料到大梁会被攻取是他的一个疏忽,但是也是很正常的事情,毕竟谁能够想到局势一下子就变成这样了呢!
大梁城周围河泽密布。
附近不仅有济水、颖水、丹水、睢水等天然水道,还分布有圃田泽、蓬泽、牧泽等天然湖泽,形成了一个自然的水网区。
自从魏国迁都大梁后,魏国历代君主都大力兴修水利,苦心经营大梁城外围的水网。
大梁水道纵横,航运发达。魏国的船只可以驶入韩、楚、卫、齐、鲁、宋等国,促进了魏国与流域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。
凭借巨大的交通优势,大梁在短短十几年间,便一跃而成为经济发达、人口众多、富甲中原的商业大都市。
同时,密集的河网也是一道道天然的城墙,能够提供一定的防御能力。不过河流在防御方面远没有山地那么给力,只能延缓敌人的进军速度,却不能拒敌于国门之外,更有甚者,会成为敌军破城的利器。
张仪便就说过,决荥口,魏无大梁;决白马之口,魏无外黄、济阳;决宿胥之口,魏无虚、顿丘。
这就是上流的优势!
苴帝表示上流是真的好,优势很明显,看谁不服就水淹谁,简直爽的一批!
总而言之,有利有弊。
目前天下有九座繁华之城。
苴国的賨方、丹阳、广都,韩国的新郑,齐国的临淄、琅琊,赵国的邯郸,燕国的辽东,最后便是魏国的大梁。
这些城市的繁华程度都不分上下。
不过很明显魏国的大梁位处中心之地,还是很具有竞争力的。
这一点是别的地方无法相比较的。
苴国的賨方和广都地理太偏,还有燕国的辽东,甚至齐国的临淄和琅琊都有一些,赵国的邯郸也是有一些问题,韩国的新郑是新兴的,比不过老牌的大梁。
这其中的较量一下子就能够看出来,这大梁无疑是很繁华的。
而且地理位置还很优越。
韩苴联军已经兵临大梁,只是魏军并没有固守大梁,看来魏王击也是明白这大梁的坏处。
一旦韩苴联军形成合围之势,那么这简直就是坐以待毙。
三晋都很是熟悉水攻之计,甚至三晋就是因为水攻才有的三晋。
昔日,晋国国君的权力衰落,实权由智、赵、韩、魏、范、中行六家大夫把持,后来范、中行两家被打散了,还剩下智家、赵家、韩家、魏家,而这四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。
智家的智伯瑶想要使晋国重新成为霸主,于是主张每家都出一万户邑献给晋王室,魏韩两家相继答应,而赵家的赵襄子不答应,他认为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,到手的东西说什么也不能再交出来。
就这样智伯瑶命令韩、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,而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,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。
在赵襄子退守晋阳后不久,智伯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。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。
逢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,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,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,晋阳城凭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,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它攻下来。
智伯瑶最终引河流之水灌淹晋阳,同时约韩康子、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,魏家的封邑安邑、韩家的封邑平阳旁边各有一条河道,他们今天看见了智伯瑶引晋水水淹晋阳,心中想着指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晋阳同样的命运。
于是韩、赵、魏三家联手攻灭了智伯瑶。
这世间有两种力量最为强大,一种是自然之力,另一种名为人心之力。
襄子因为人心而退守晋阳坚守两年半之后,而智伯瑶则引晋水水攻晋阳,如此之下就算晋阳百姓人心未变,虽然城破也只是迟早的事情,但智伯瑶又忽视了人心,韩康子、魏桓子见晋阳水势不免有唇亡齿寒之感,因此联手赵襄子共击智伯瑶。
而晋阳的人心来源于赵家的多年经营。
当时长子城城防完备,邯郸城粮仓充裕,这两地都是坚守的好地方,但赵襄子偏偏选择了晋阳呢!
城防完备那是劳民伤财、消耗民力的结果,粮仓充裕那是竭泽而渔、压榨民脂民膏的结果,赵襄子清楚这一点,他认为百姓不会和他一起坚守城池,因此才放弃长子和邯郸。
尹铎是赵简子的家臣,他被赵简子委派去治理晋阳,在临行之间他问了一个问题,“蚕茧乎,保障乎?”
赵简子选择了保障,也就是以民为重,这便是赵襄子选择退守晋阳的原因。
人心!人心是很重要的!
民众享受了赵简子选择保障得到好处,日后便就会容易为赵家效死,这是晋阳城守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