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十个商户相对无言。
就算学习太平州,发起百姓对郑朗挽留,一次会起作用,两次还能起作用么?
相比于杭州,如今西北对国家更重要。
从私人感情来说,郑朗此次是枢密副使,不能为了自己这些人,不让人家做宰相。
但他们不知道这个宰相其实接得有点儿烫手。
消息扩散,许多百姓请求郑朗留下。不过给他们的时间不多,朝廷的第二道诏书飞快地下到杭州。
先是尹洙听说任福兵败,西夏人寇刘璠堡未退,派环庆路都监刘政率几千劲卒往援,未至,西夏人退去。夏竦弹劾尹洙擅自用兵,降通判濠州。
应当来说,此时夏竦还没有那么腹黑。
知情不明,尹洙调兵擅动,弄不好,又让西夏用围点打援的办法吃下去。一败罢,再罢,夏竦也不好向朝廷交待。
朝廷又诏诸路明示招纳,使贼骄怠,暗中布兵深入讨击。让范仲淹看士气是勇是怯,如不畏懦,即可驱策前去,乘西夏主力军队在天都山,还没有返回国内,出兵横山,乘机立功。
范仲淹说,任福勇于战斗,贼退便追,不依韩琦指踪,因致陷败。此皆边上有名之将,尚不能料贼。今之所选,往往不及,更令深入,祸未可量。以臣所见,延州路乞依前奏且修南安等处三两废寨,安存熟户并弓箭手以固籓篱,俯彼巢穴。它日贼大至则守,小至则击,有间则攻,方可就近以扰之,出奇以讨之耳。
似乎也有理,于是兵不复出。
但朝廷为难了,战不得,和不得,怎么办?
郑朗受职,赵祯大喜,立即让陈执中代替郑朗知杭州府,至于用陈执中还是张观,无所谓了。
然后诏郑朗率领那几百个番兵,速来京城赴职,不用等陈执中交接。
四儿这一回终于知道枢密副使不是那么好当的,抱怨道:“为什么要这么快?”
“四儿,官人快点就快点,是陛下下的诏书,做为臣子,要依诏行事,”崔娴说道。
“大娘子……”
“你难道让官人离开时,百姓又空城夹道相送?”
“为什么不能?”
“官人资历浅,虽有政绩声望,然而声望与政绩越高,又入主东府,忌惮的人越多。何必非得百姓夹道相送?”
“唉,你越来越……”郑朗看着妻子,很无语。
“官人,我不反对你去西北了,但这次听我的话,立即带着那几百番兵离开杭州,越快越好,不让百姓听到风声。”
“我们怎么办?”环儿问。
“官人离开后,我们收拾行李,乘船在后面赶往京城。”崔娴说道。这几年她一直想郑朗回京担任京官,终于担任京官,还是枢密副使,可这个京官让她十分不爽快。
“依你吧。”郑朗说。
反正要离开杭州,于是下令将那七百几十个女真人带到杭州城。又与李颜做了交接,虽诏书里让他急速回京,好水川之战,让赵祯心寒了,此时是战是和,朝廷久而不决,所以赵祯很急切的让回京城去,看自己能不能替他出一个主意。
但交接是一道程序,必须做一个样子,先与李颜交接,再从李颜手中交接到陈执中手中。
李颜也惊讶地问:“这么快就走啊。”
“好水川我军又败了,死了一万多名将士。”
“又败了?”宋朝为了让官员了解吏治,时常将一些大事印成邸报,发往各地官员手中。不过此时好水川之战的邸报还没有下来,李颜并不知道。
“又败了。”
“怎么总是失败?”
“也有胜利。”
“胜少败多。”
“不得乱说,国家承平已久,初战皆不懂,以后就会变好。杭州就交给你了。”
“放心吧,陈相公不日就来杭州,这段时间我还是能看住杭州的,大不了萧规曹随。”
郑朗心里想,你可不是什么曹参,不过杭州经过去年的规划,大模样已经有了,只要不是太昏庸,杭州此时也不会出大问题。
交接完,骑上小青,来到城外的军营。
此时军营里好奇的围着一些百姓,在观看王直带领这些蕃兵操练。
郑朗说道:“王直,走吧。”
王直与这些蕃兵十分熟悉,于是郑朗让杨八望去了倭奴国,让王直跟随自己去京城。
百姓还不知道,以为郑朗率领这支军队去做什么呢。
直到郑朗离开第二天,才听到郑朗已经离开杭州的消息。先是莫名,后是追悔莫及。
一路马不停蹄,到达东京。
前面将这群蕃兵安扎到军营里,后面就让赵祯召到宫中。
还是设了一个小型的餐宴,席间坐着两个女人,都认识,一个是曹皇后,一个是苗贵妃。
行礼后,赵祯说道:“朕听说你第二个孩子也是一个女孩?”
“是,陛下节哀顺便。”
赵祯的儿子赵昕前些天病死了,两人有些同病相怜,郑朗两个孩子全是女儿,赵祯生孩子的能力超过郑朗,可不得久活。
郑朗说完,看了看赵祯又看了看苗贵妃,赵祯面容憔悴,苗贵妃更憔悴,怀着抱着福康公主,眼泪汪汪。
“郑卿,你相信有天道吗?”
“陛下,臣不知道。”
“难道朕上世……”
“陛下,月有阴晴圆缺,人有悲欢离合,此事古难全。真要有报应之说,陛下上一世也是好人,否则怎么可能成为九五之尊?”
但两人没有在子女事上多说,赵祯转换话题,说:“好水川又败了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