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有归义王在,又何须开边市?”
方谦禁不住反驳道,自古以来,之所以说开放边市乃朝廷大事,其实是因为稀少所致。
无论秦汉,还是盛唐,边市皆断断续续,大部无法长久,并非只因相互仇视,而是汉人和胡人想要的东西都是对方所不愿给予的。
汉人需战马,胡人需茶叶,铁器等等,而这些东西,只要两方不傻,就绝对不会拿来做什么交易,这样一来,边市其实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,汉人有时还会拿这个来做文章,用丝绸,瓷器等物,来弱胡人心志,拉拢友好,使胡人内乱不绝。
而胡人一旦强大,比如女真,契丹立国之后,不时南下劫掠,又迫后周纳贡称臣,所谓边市之说,更是形同虚设。
所以说,汉胡这种边市贸易,大多只是名义而已,并无多少实际上的用处。
而由于时代所限,无论汉胡,在贸易中都看不到相互之间能够带来的好处,更多的则是作为一种友好的见证罢了。
历经千年,许多才智之士更认为,边市乃资敌之举,甚至让帝国谍探进入边关,刺探军情,时而建议朝廷,或皇帝陛下,废绝边市,堵塞道途,唯恐敌人在边市中得利,这样一来,边市的存在也就更加艰难。
方谦说的到不是这个,他的意思是,大秦现在并不缺良马,大秦的骑兵队伍正在急速的膨胀之中,而有归义王在,北方草原又收拢了鞑靼人,克烈部等部族,与吐蕃贸易,也就没有任何益处。
实际上,归根结底,还是觉着,吐蕃人在贸易中得到的好处,要强过大秦许多,心有不甘罢了,这种思想,也正是承自前人所述所想。。。。。
“是啊,设立边市,定有商人为利所趋,私贩违禁之物。。。。。。。。再有,归义王麾下,多为不法。。。。。。将来,吐蕃所辖之地,怕是难以管束。。。。。。。如此一来,吐蕃人从中取利,恢复元气,或呈尾大不掉之势。”
种遂也点头附和,在边市之上,许多观念都有着根深蒂固的成见,而这样观念的形成,其实与中原地大物博,总能自给自足有着莫大的关系,所以商人地位一直低下,禁绝贸易之事也屡有发生。
反观胡人,多居苦寒之地,缺衣少食,最是热衷于贸易。
如此相比之下,中原汉人帝国再是强盛,政治再是清明,到得后来,也总是日趋保守,保守其实也正是没落的开端,这也正是中原王朝更替的内在原因之一。。。。。。。
成武皇帝此时也是沉默不语,但心中所想,怕是与方谦,种遂两人所说其实差不多。
不过赵石这里也并不在意,他想的也没那么长远,只是虽说在观念上,与这个时代越来越是契合,但终归有着些不同,眼光也不太一样,觉着贸易流通,对于大秦来说,并非全是坏事罢了。
听了两人所说,只是笑笑,并无懊恼尴尬之意,“陛下,微臣只是随口一说,至于成与不成,还需陛下,朝中重臣们商议决定,如今我大秦势强,吐蕃势弱,可选之策颇多,朝中多有睿智之士,不愁无有良策。。。。。。。”
“再者说了,无论北方草原诸部,还是吐蕃人,甚至于西夏党项诸族,权贵者,奢靡无度,部民则衣食无着,贫困潦倒,商途一开,除互通有无之外,也可让人知我大秦威名,传我礼仪教化,归附之人必多。。。。。。”
“更甚者,胡人不事生产,多以牧养牲畜为生,可以茶叶,粮草,食盐等胡人必须之物,易其牲畜,日久,胡人牲畜日少,人口却有繁衍,如此,命脉渐入我手,一旦不臣,闭绝边关,不费一兵一卒,胡人已乱矣。。。。。。”
“策出多门,陛下只需择善而纳之而已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开通言路,不守旧,懂变通,无万世之良法,存一时之良策,以我中国之强盛,人才之多有,何愁大事不成?”
一席话说完,赵石拱了拱手,“微臣之浅见,多为胡言乱语,若有不敬之处,还请陛下恕罪。。。。。。不过还是那句老话,只要我大秦君明臣贤,区区胡人番邦,又怎会放于我大秦眼中?”
这些话,意思可就深了,若是写于纸上,怕又是一篇大文章。
种遂凝眉瞠目,盯着桌子上的酒菜,好像要看出花来,但手中握紧的筷子,却是咯吱一声,断裂开来。
方谦目光直视,却没有任何焦距,若有所思之间,却不知思绪已经飘到了哪里。
而成武皇帝,却是按捺不住,站起身来,在旁边来回走动了两趟,重又坐下,半晌,才喟叹了一声,“可惜,没带起居郎过来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大将军之言,与前人多有相悖,但却实属为国之大道,不守旧,懂变通,无万世之良法,存一时之良策。。。。。。好好,如此真知灼见,当为后世之孙训诫。。。。。。”
之后举起酒撰,微微示意,便一饮而尽,接着便大笑道:“若是朕不相逼,今晚哪能听得到这一番良言?”
方谦此时已经缓过神来,实际上,赵石的话多为平常,有待商榷之处也是颇多,但无万世之良法,存一时之良策之语,才算真正的让人震惊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